快樂的倫 no.1|會好的,在這裡好好生活,有一天倫敦也會被認為是家

Ien Lin
Sep 29, 2022

--

座標於倫敦的日子已經兩個禮拜多幾天,原想在兩週的那天寫些什麼來記錄,不過礙於一些現實面的壓力及挫折,遲遲沒有時間和動力提筆。如今這些問題雖還尚未完全解決,但是至少已算是雲開見日,現在我坐在周周宿舍的床上寫這篇文章,希望能好好的整理這兩個禮拜以來的心境和處境。

謝謝大家來送機~✨

首先遇到最大、最煩人的問題就是租房。

大約在今年五六月確定要在倫敦讀書的時候,我憑著在義大利租房的經驗上臉書社團看房,發現一間房間約莫500–600鎊,比宿舍便宜非常多,再加上我實在不想要在國外住宿舍,因此我很早就決定要自己在英國找房。我是先在網上找了個短租,打算前往倫敦後再實際看房,天真的想著應該不會很難吧。結果如何我想新聞上都有報,今年下半年經濟惡劣,通貨膨脹有感,加上後疫情時代公司、學校都慢慢恢復實體作業,當更多人回到倫敦生活以後,房屋租金也跟著扶搖直上。

我很幸運的是我第一間就看到一間在 Marylebone 的兩房兩衛的房子,但不幸的是就因為它是第一間,我無從比較那是間是好是壞,於是就在我 1:30 步出房源後,2:17 就被通知下一位中國租客把它訂走了。隔天在不停刷租屋網站、臉書社團後我又有幸獲得兩個看房機會,然而第一間內部燈光昏暗、整體髒亂不堪,甚至浴缸底部破掉也無心修理;第二間的房東更是詭異,在看完房後把我請到小房間裡和他哥哥談話,一坐就是半小時,想要藉故離開還直接被嗆其實根本沒事吧,那雙眼睛直直釘著你看真的怪可怕的。總而言之非常不順利的租房經驗讓我在當時下雨的倫敦街頭打給爸媽說我撐不下去了,他們說那不就回台灣吧,反正學費還沒繳,只是我在台北家的房間也已被出租補貼家用了。

少數看到幾間比較喜歡的房子,其他太可怕了不想放

房子找到後來我和一位人在加拿大的台灣同學 pair up 找房。我聯絡了第一間的房仲詢問是否有房源,恰好在離學校走路 5 分鐘的地方有間兩房一衛。實際看房後雖然屋況和傢俱老舊,但是地理位置佳到可以彌補一切不足,我就在預算有點透支的情況下下訂了。不過就在預計要入住的前幾天,那位男生臨時說因為簽證的關係可能來不了倫敦了,這麼緊要關頭的告知逼得我得在兩三天內找人頂替,否則就要放棄這間房子。我常說我是一個小不幸但大幸的人,雖然找房路上跌跌撞撞,但是我終究還是在事發的 24 小時內找到合適的室友,是一位可愛的姊姊,我開始期待未來大家一起在倫敦互相照應的新生活了。

倫敦初印象 —— 擁擠;倫敦人初印象 —— 禮貌

「我覺得你不會喜歡」是很多人聽到我要去倫敦的第一個反應。我以前也對倫敦沒有什麼好感,物價又高的嚇人,如果我可以選擇在世界上任何城市居住的話倫敦不會是我首選。不過如同我先前文章中說明的原因,考量到學業及工作因素,英國倫敦似乎是最符合我要求的地方。

我已經忘記我下飛機後對倫敦的第一個感覺了,我只記得我坐著 uber 前往短租處,路上稍稍瞥過大笨鐘、西敏寺及倫敦眼,我竟然沒有看到知名地標的那種興奮感,只有在心中像是消費清單一樣把這些建築物打了個勾說明我看到了。

隔著車窗看倫敦

對於這座城市的初印象就是擁擠。走在倫敦的街上總覺得兩旁的屋子蓋得非常近,抬頭好像看不太到天空。以往的歐洲總會在兩三個街區轉彎後出現大廣場、大教堂,但倫敦並不是如此,公園有鐵欄圍住,大英博物館也就是這樣蓋在路邊。更不習慣的是進市區地鐵站還要排隊,讓我有種新北耶誕城的既視感,只可惜這不是過節時的特殊情況,而是日常。

在倫敦頭兩個星期的短租是和一位台灣姊姊承租她新簽的 flat ,是維多利亞式建築,除了客廳、廚房、後院外還有五個房間,分別是我以及四爲年紀相仿的男生。初次與他們見面時,其中幾位倒在客廳上玩著電動,淺談發現竟然是醫學院的學生,我還沒意會過來竟然是這麼聰明的人嗎。對英國人的印象就是從他們開始的,每每見到他們都會禮貌地打招呼、小聊,但是不知道是語言隔閡還是事實真如此,與他們對話總是覺得有些距離,後來我發現很多英國人都是這個樣子:外表對你禮貌,但真正在不在乎不太知道。不過熟了之後發現這四位寓友人是真的都很好也懂過生活,在課餘時候總在家裡做菜,甚至組了個樂團做音樂。總之這兩個星期到後面很喜歡跟他們一起在客廳看電影的時刻,也喜歡 Tobi 每次 you alright 問候。

這天看 The Sting (1973)
謝謝照顧!

以前都不喜歡把出國遇到的不快樂說出來,但這次感覺太強烈到我得抒發。

對自己期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租房的挫折讓我想了非常多,以前我都自譽我的優點是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過得很好,但是事實上以前的我無論是金錢、課業還是事業的壓力都沒有,所以當然生活可以怡然自得的過。然而真正厲害的人是在扛著壓力、自己養自己的情況下在世界上任一角落都能生活,從心理上到生理上,那樣才值得敬佩,我還有很多要學習。現在的我打從上機那刻就背負著百萬台幣的成本,每日戰戰兢兢的生活,希望能不辜負父母的期望,還有自己對自己的期許。記得來倫敦第五天經過中餐廳,我點了一碗牛肉麵,麵體非常不入味,讓我想到媽媽微波加熱後的牛肉麵。餐廳播著張惠妹的聽海,後面一桌兩位男生操著台灣口音說話,瞬間像是把我帶回家了一樣,這碗麵越吃越想家。

我們都是過河卒子

會好的,大家都在我的留言裡這麼說。真的會嗎?當時這麼不喜歡這座城市,我也不知道該如何相信。但我一直試圖努力不討厭倫敦,多看書(我正在看一本關於倫敦走路和行人觀察的書,是從細小的角度去認識倫敦各個地方,看完後再發一篇文章分享!)、看行人、看建築物,再來慢慢認識新朋友,似乎有點適應了。記得靠近女王葬禮的某天晚上走在街頭,眼前忽然出現大笨鐘聳立,一旁降半旗的英國國旗飄著,我自拍了第一張與倫敦景點的合照,才有種「啊⋯⋯我在倫敦啊」之感悟。

與倫敦景點第一張合照
在這座城市中拉起我的一塊小浮木

真的會好的,我在這裡好好生活,總有一天倫敦也會被自己的潛意識認定為家。

first decent photo in london.

🎧 本週點播 ——

--

--

Ien Lin
Ien Lin

Written by Ien Lin

some beautiful moments on the road. check out @ienstagram_ for more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