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倫 no.5|November Recap 1: Seasonal depression — Change is how you grow
12月6號,早上上完課洗澡的時候突然想到 #快樂的倫 系列還沒更新到11月。回想11月總覺得昏昏暗暗的,從挪威回來後的日子像是糨糊一樣被黏成一坨丟在一旁。這樣不行,忘記時間過到哪裡去是很可怕的,現在要來好好回憶我的 November in London。
11.3 Jack Harlow: Come Home the Kids Miss You Tour
某天打開 ig 看到 Jack Harlow 發文,想說ㄟ他會不會來倫敦,結果一查發現當週四就有演唱會!我把消息發上 ig 後有恰好在 Bristol 讀書的朋友有興趣,我立刻買了兩張票,就這樣看了在倫敦的第一場演唱會。11月是由 Jack Harlow 開啟的,想想也是很幸福。
這次場地在 Wembley O2,站票一人才 40 鎊不到,來的觀眾全是年輕人。在台灣有陣子都是他的歌在單曲循環,開場歌曲 Dua Lipa、壓軸歌曲 First Class 音樂一下差點哭出來。
11.13 DMT Assignment 1 — Collective Book Review
從挪威回來後就開始還債趕作業。這學期第一個作業是 Digital Media Theory 的小組讀書報告:從老師的書單內選一本書,闡述大意、理論,以及我們的看法和論點。我們這組選了 Shoshana Zuboff 在 2018 年出版的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書中所提出的理論是在闡述那些大型的網路平台公司(Google、Facebook 等)將我們在網路活動的足跡全都記錄下來,將之作為行銷數據,用以打造更精準的銷售與生產體系。這本是歐巴馬 2019 年的年度選書,其實滿有趣的,內容也不會複雜。
總之雖然作者用詞不難,但是要在短時間內看完 700 多頁關於一個新興理論的書不是很容易,所以要在沒有看完全書的情況下找出重點並濃縮成一、兩百字變得很具挑戰性(完整的作業是一千字,每人分到兩百多字)。雖然組裡有位已經看過整本的同學幫我們挑出重點閱讀,但是可能也是因為我第一次寫 academic writing,我沒有很滿意我寫出來的東西,然後就自己否定自己,沮喪了好一陣子。
11.15 UCL Bricks and Mortar Walking Tour
Digital Media Enquiry 這天的 seminar 有點不一樣,是校外教學~ 老師給我們兩個選擇,一個是到旁邊的 Wellcome Collection 參觀,另一個是完成 UCL Bricks and Mortar Walking Tour。同學大部份都選前者,我想說能在課間走走也不錯,就戴上耳機跟著這個 walking tour 走。
通常 walking tour 都是介紹城市,會有一個導覽員帶著你在城市各個景點步行參觀介紹。但 Bricks and Mortar Walking Tour 是以 podcast 的方式進行,範圍在 UCL 周遭(也就是我家附近),主題是用 UCL 的建築名稱介紹 UCL 和優生學的關聯。優生學這個可怕的東西是在 UCL 被創造出來的,似乎不是個什麼好拿來說嘴的歷史,但是畢竟是歷史,都還是應該被了解。
導覽從 Warren Street 地鐵站開始,第一站就是我家對面的宿舍 Ramsay Hall。第一位創造墮胎的醫生的醫院就在家裡旁邊,難怪有一次被定位在一間墮胎醫院裡,看到我定位的人超級問號。UCL 附近的建築上面很多都有藍色的 plaque,上面紀錄了有什麼名人在這邊做了什麼事。這個 walking tour 也在每一個站點設有板板,可以從文字瞭解更多的歷史。總之一路上經過很多學校建築,提到達爾文、Galton 等等的故事,學到很多東西,也更認識了學校和周邊。老師說這個 tour 讓我們看到平常被藏起來的東西,這在社會學中也是滿重要的。
説了什麽又好像沒說什麼,反正有東西就東看看西看看就對了。
11.18 Knole Park Deer Watching
關於到 Knole Park 看鹿的遊記我單獨寫了一篇文 — 《英國肯特|到 Knole Park 記得走路要看鹿》,歡迎大家去看看🤠
11.23 British Library and DME Assignment 1 — Ethics Report
大英圖書館離我家步行距離只有 15 分鐘,不過因為聽說辦證很麻煩,所以我遲遲沒有進去過。這天天氣好、心情好,想換個地方讀書,因此我決定前往大英圖書館一探究竟。
大英圖書館的運作跟台灣我們熟悉的圖書館很不一樣,只要進去藏書區就得出示圖書證。要辦理圖書證要先在官網填資料,再攜帶身份證明和銀行信(證明住址)到現場拍照辦證。另外因為藏書寶貴,館方怕藏書被偷或被破壞,因此限制只能帶電子用品(電腦、平板、相機、充電器等)、鉛筆及證件至藏書區,其餘物品都要放在地下室的 coat room 裡面,不過館方會提供透明的塑膠袋方便讀者攜帶可以帶進去的用品。藏書區外面則是任何人都可以去,飲食方面圖書館內有餐廳及飲水機可以使用。
我個人認為大英只有外面的讀書區看起來比較 fancy,進到藏書區後就是真的讀書的地方,跟一般的圖書館沒兩樣,但是這裡的書卷氣息很重,很容易專心!
這學期第二個作業是 Digital Media Enquiry 的 Ethics Report,這門課教的是研究方法,因此作業是研究倫理相關。簡單來說,你要指導一個學者做粉絲研究,要寫一份倫理報告來告訴他相關注意事項。該怎麼說呢,我還是很不習慣 academic writing,每一個你提出的概念都需要找到理論支持,如果並沒有人做過類似的研究就不能瞎說。這應該是一個不難的報告,但是我花了不少時間熟悉論文寫作,也花了更多時間讀各個文獻。Academic writing 就是這個樣子,我未來還得在這些地方繼續 struggle 一年。
Seasonal Depression: Change is How You Grow
11月時間被調快了,冬令時間結束,才三點多便已暮色蒼茫,已經夠昏暗的倫敦變的更陰冷了。天色與時間這樣的變化是會在體感上實質影響人的,來了倫敦才知道,原來 seasonal depression 真的存在。
可能享受完挪威的風光明媚,回到倫敦這座我不是很愛的城市後,時間改變加上趕作業的壓力,讓我整個人不知所措。11月中的我每天都在憂鬱:擔心作業做不好、擔心事情做不完、擔心未來不知道在哪裡,如此惡性循環讓生活一天比一天煩悶。現在一邊寫文章一邊回顧才發現原來11月也有被好好滋潤著,熬過憂鬱就不知道當時在愁什麼,不過我還沒忘記那時像糨糊的日子。
有天晚上我找室友們聊天,Serena 在聽完我的牢騷以後,她用她擅長的瑪雅印記來幫我做註解。確切關於我的瑪雅印記我就不在這邊多做解釋,只是她的一句「活在當下」猶如當頭棒喝一般打醒了我。隔天起床沒有那麼強迫自己硬要跑到外面去上線上課,打了電話回台灣沒有擔心自己又花了多少時間,想喝珍奶就跑去買了一杯,雖然乍聽之下像是在放任自己,但是心情卻舒坦許多。
活在當下四個字說起來好容易,但真的很難做到,也常常忘記。我要好好記得放鬆心情是什麼感覺,以後憂鬱的話就享受當下吧。只有全神貫注在現在,才能知道活著的感覺,也才能感受到愛。
對了,最近又重新喜歡上了看 youtube 上紐約 vlogger 的影片。看了會羨慕他們在國外的大城市生活,回頭才想起我現在也正經歷著,就會很感激,並對生活有動力。Change is how you grow 這句話正是在其中一部影片中偶然聽到的,很簡單但我很喜歡。
11月接下來的日子我們下集待續。天冷了,記得穿暖一點!
🎧 本週點播 ——